京唐公司煉鋼作業部通過科技進步加快生產節奏,實現提質增效。近日,兩臺鐵水扒渣機的操作方式發生重大變革,由以前的“機旁”操作,改為在主控室遠程操作。扒渣時間比原來縮短2分鐘/包,鐵水損耗降低0.3公斤/噸,每月降成本增效益5.89萬元。
鐵水脫硫是“全三脫”煉鋼的第一道工序,脫硫效果好壞,直接影響著鐵水潔凈程度,脫硫節奏快慢,直接左右著整個生產線的速度。一般情況下,脫硫操作中每處理一包鐵水,要進行兩次扒渣:鐵水進站以后,先進行“前扒渣”,目的是減少鐵水中的渣子,便于鐵水與脫硫充分融合,降低鐵水中的硫含量;脫硫處理完畢,要進行“后扒渣”,目的是排出殘余的脫硫劑,防止發生“回硫”。
為發揮作業部提質增效的“龍頭”作用,脫硫作業區成立了以作業長王飛為組長,技術員王枉琴、設備員岳耀龍為骨干的攻關組。他們對鐵水吊運、扒渣、配加脫硫劑、鐵水攪拌等所有環節進行分析。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到前后扒渣。這兩次扒渣,一般用十分鐘以上,占整個脫硫周期的30%多,應該有“戲”可唱。他們發現,鐵包吊運速度,鐵水傾翻機角度等,對扒渣速度和效果影響很大。鏡面鋁板扒渣操作是在7米平臺進行,脫硫主控室在13.45米平臺,鐵水吊運工在零米地面。這三個工種之間,主要通過對講機進行聯系,往往一條信息要重復好幾個來回,一些寶貴的時間就白白浪費掉了。經過研討,他們大膽提出,對扒渣機的操作方式進行改造升級。把鐵水扒渣從機旁操作改為主控室遠程操作,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,而且可以降低鐵水損失。他們的建議得到了作業部的大力支持。
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。實現遠程扒渣,至少要闖過三道難關。一是控制關,要在扒渣平臺安裝圖像采集系統、數據傳輸系統,進行實時監控;二是設備關,要求扒渣機的行進、旋轉、扒渣等部件必須靈敏可靠;三是操作關,遠程操作主要是通過電腦屏幕操作,與現場操作存在著誤差,容易出現集中延遲等問題。攻關組的成員們克服困難,不斷推進。他們利用生產間隙,組織施工改造。于今年年初完成了攝像頭、通訊電纜的鋪設,并在電腦中增加了控制程序和監測畫面。脫硫作業區抽調技術人員、設備人員、崗位能手組織“開機隊”,摸索總結操作經驗,對操作細節,工藝參數進行細化、固化。在此基礎上,編寫《扒渣崗位SOP標準化操作手冊》,組織培訓和考試,使四班職工很快掌握了新的操作技能